网讯科技非现场执法治超平台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1-06-08 15:06
2004年起,我国开始初次展开针对货运车辆违法超限超载行为进行管理,为创造长远性、有效性的执法措施及相关执法制,展开了一场全国性的在管理模式方面的探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公路治超的措施及设施都具有高度的科技性,治超执法模式也成功转变为现代化科技型,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层。

1 传统治超模式
在治超初始阶段,各地区基本都是使用路政人员进行阻拦车辆、并督促其进行称重的手段。在一定期间内,该方法的收效颇为显著。同时,该方法存在很多缺陷,如检测效率差、花费资源多、治超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潜在的危险以及产生负面影响等。自2006年,我国陆续在大部分省市推行并实施计重收费模式,开始通过经济和行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超,这种模式对比与初期运用的手段更为科学化,保障了治超人员的安全。然而这两种模式都会导致公路车辆正常行驶效率低或者公路堵塞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依法行驶车辆的权利。2 非现场执法治超模式
目前普遍使用的非现场治超执法模式是公路治超探索中的新兴创造性产物。该模式就是指使用动态称重设施自动采集行驶车辆的重量、车牌号等具体信息,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对车辆进行是否超载超重判断,通过科学技术收集证据,在事后对超载车辆实施执法处理。对比传统的治超措施,非现场模式明显具有科学性、公正性、高效率及规范性等特征,然而该模式是在车辆正常行驶的状态下进行采集信息的,这就要求其使用的动态称重设施必须具备高精准度。浙江省、江苏省是国内首先推广实施非现场治超模式的两省。就浙江省而言,其当下已经成功设立95个非现场治超执法站,总计300多车道。